信息來源: 讀特 信息提供日期:2020-06-28 瀏覽:741
改革開放40年來,從327.5平方公里的經濟特區“試驗田”逐步擴大到1997.47平方公里的大特區;從原特區內外的“二元”結構到特區一體化之后的全域共進,深圳的區域協調發展步伐從容堅定。
當下,深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以“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為抓手,加快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協調發展,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深圳河是深圳境內最大的河流之一,也是深港界河,共有8條支流,最終匯入深圳灣。讀特記者 周紅聲 攝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發展的奇跡。從327.5平方公里的經濟特區“試驗田”逐步擴大到1997平方公里的大特區;從原特區內外的“二元”結構到特區一體化之后的全域共進,深圳的區域協調發展步伐從容堅定。
當下,深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論述,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以“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為抓手,加快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協調發展,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
聚焦“東進”:打開城市發展新空間
千鈞將一羽,輕重在平衡。2010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擴容,特區一體化建設拉開帷幕,區域均衡發展受到更多關注。
東部大區龍崗在特區擴容和大運會雙重利好加持下,駛入超常規發展軌道。2016年初,“東進戰略”又給這個東部大區注入新的動力。作為深圳東進戰略的核心區和主戰場,近年來,該區堅持規劃“東進”,優化提升空間發展格局,通過強化重點區域引擎驅動作用,實施雙核引領、多輪驅動戰略,全面推動“4+9”重點區域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并同步推動項目“東進”、交通“東進”、產業和創新“東進”等各項工作,高水平建設東部中心。
位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東端的坪山,是連接深汕特別合作區、輻射粵東經濟圈的樞紐。近年來坪山區積極發揮空間拓展、產業基礎、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優勢,著力以國際一流標準規劃建設深圳國家高新區坪山園區,在園區規劃設計、土地空間整備、產業協同布局等方面先行示范、爭創最優,切實當好深圳高新區政策和機制創新的試驗田、深圳先進制造業再次轉型升級的主陣地、深圳高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旗幟的生力軍。
鹽田從以前的濱海漁村到現在安居樂業的現代化濱海城區,一路披荊斬棘、砥礪前行,完成了向經濟頗具規模、生態優美宜人、社會安定祥和高質量發展的華麗蝶變。目前,沙頭角深港國際旅游消費合作區發展架構初步形成,鹽田綜保區(二期)圍網內拆建工作圓滿完成,跨境電商等新業態逐步壯大。
大鵬新區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東部合作新平臺,近三年來在交通、產業、教育、醫療、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規劃不斷優化。同時,著力打造壩光核心啟動區生物產業集群,建設科學研究中心與科技項目引進轉化中心,構建產、學、研協同發展的生命科技產業體系。
建立深汕特別合作區,也是深圳實施東進戰略的重要內容。根據深汕特別合作區發布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到2021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150億元以上,城市人口達25萬左右,常住人口實現全部城鎮化,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顯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粵東沿海經濟帶新中心、深圳自主創新拓展區、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
“西協南聯”:精準布局提供新動力
6月17日,歷經40多個小時的連續作業,深中通道首節沉管(E1管節)成功安裝,為深中通道全面推進施工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工程建成后,從中山直達深圳,通行時間將由2小時縮短為30分鐘。
近年來,地處南海之濱的寶安,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交通網絡基礎,在落實“西協”戰略過程中充分發揮優勢,開展寶安中心區、會展新城、機場東、新橋東及茅洲河“一河兩岸”等重點區域、重要節點城市規劃。同時,加強區內骨干路網與灣區大通道的有機銜接,打造珠江東岸最具競爭力的灣區交通引擎。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是一個集大型建筑、軌道交通、水利工程、市政工程同時開發的建筑工程。 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球最大的會展中心,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未來將為寶安會展經濟的發展發揮巨大的虹吸作用,為寶安夯實“西協”橋頭堡建設注入新的經濟動力。
深圳灣區西翼的南山區也是落實“西協”戰略的主力軍之一。目前在南山,該區以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西麗高鐵新城等為抓手,全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把沿深圳灣海岸線重點片區打造為濱海總部經濟帶,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新地標”、世界級的深圳灣CBD,打造顏值高、氣質好、國際范的山海城典范。
位于深港“直接結合部”的河套-福保片區,距深圳CBD直線距離僅5公里,區位優勢突出,制度優勢潛力巨大,未來這里將以創新和科技為主線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為“一帶一路”國際化創新合作新平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發展新引擎、深港跨境深度合作新支點、政策制度改革創新試驗區。這也是深圳區域內“南聯”的示范性區域。
“北拓中優”:撬動經濟騰飛新支點
當前,深圳立足城市全域發展、系統發展,加快構建“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生態型”城市空間結構,加快“北拓”“中優”的協同發展,增強城市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在深圳的版圖上,羅湖的區位優勢不可小覷,“中優”“南聯”如魚得水。該區正著力構建“一主兩區三帶”發展新格局,同時高起點、大手筆打造蔡屋圍-湖貝深南總部經濟廊道、筍崗-清水河重點片區、深港口岸經濟帶、筆架山河沿線更新及全域復明工程等四大“千億片區”。
西北方位的光明區提出建設“四城兩區”,尤其加快建設引領源頭創新的科學新城,以光明科學城規劃建設作為對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踐行深圳“北拓”戰略的核心支點,高標準、超常規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城市基礎設施,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競爭力的科學裝置群和研發機構群,著力提升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不斷強化區域極核效應,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源頭創新的重要引擎。
深圳中軸,是深圳南聯北拓、連貫東西的重要通道,龍華區就處于這條中軸線上,是落實“中優”主陣地,對深圳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提升發展能級、增強輻射帶動能力意義重大。
近年來,龍華區推動做大做強港深莞發展中軸,充分發揮深圳北站門戶樞紐的優勢,深化與香港在科技、產業、金融等各領域交流合作,打造深港合作示范區域和超級總部基地,并加快構筑內外通道,以“九橫九縱”骨干路網加速龍華交通“動脈”建設,助力中軸之區的“脊梁”挺起來、硬起來,同時以“深圳新中心”的定位建設北站新城,成為深港合作的橋頭堡。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福田香蜜湖片區整體改造,也是深圳城市“中優”戰略的內容之一。該片區將以“世界一流”標準,立足打造精品,為市民提供一個綠色生態、開放共享、文化活力的城市公共場所。
此外,根據《福田區現代產業體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7-2035)》,到2020年,福田將形成以“曼哈頓+硅谷”為對標,以“金融+科技+文化”為特色,以“CBD+高新區”為形態的經濟體系。到2035年,將福田區建成引領華南、服務全國、輻射全球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和國際創新金融中心、全球智能終端創新中心、國際文化創意設計中心。
十八大以來的“深圳新作為”
對內提升城市品質 對外當好“發動機”
推動區域發展,深圳一方面練好“內功”,抓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歷史機遇,以特區內協調發展為抓手,提升深圳的城市品質;另一方面,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發揮先行示范、輻射引領作用,當好“發動機”和“動力源”,攜手周邊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苦練內功
深圳不斷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路徑,以“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為抓手,切實把城市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高水平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著眼未來科技、產業、生產生活方式變革的新趨勢,前瞻考慮人口、資源、空間和基礎設施承載力,更好統籌城市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結構,構建優勢互補的市域協同發展格局。
東進戰略,交通先行。越來越便利的軌道給龍崗發展注入澎湃動力。(資料圖片)
根據部署,深圳各個片區都有不同的發展重心。中部重點發展創新經濟、知識經濟、現代商貿、國際化專業服務;東部重點發展信息經濟、生物醫藥、現代物流和濱海旅游,打造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高地、未來產業試驗區,建設現代化國際航運樞紐和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區;西部重點發展智能經濟、會展經濟、海洋經濟,創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范區,加快建設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和海洋新城;南部重點攜手香港發揮極點帶動作用,建設深港口岸經濟帶;北部重點建設世界一流的科學城,打造城市北部中心和都市田園新名片。
今年以來,深圳加快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推動軌道交通、5G基礎設施、“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重大民生工程等建設全面提速,全面掀起大運新城、前海國際化城市新中心、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等重點片區開發建設熱潮。這些項目的開工建設,是深圳深入落實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
前海多措并舉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完善服務機制,服務企業發展。讀特記者 何龍 張智偉 攝
攜手共進
與此同時,深圳積極投身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牢固樹立全國全省“一盤棋”理念,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實施“內優外聯”戰略,向東連接我省沿海經濟帶東翼及東南沿海地區,向西連接沿海經濟帶西翼及西南地區,向南連接港澳,向北連接北部生態發展區及中南地區,全面加強交通、產業、平臺、民生等各方面聯動合作。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深圳制定實施了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舉全市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在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聯通、深港澳合作、重大平臺建設等方面發揮好核心引擎作用,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澎湃動力。在具體部署上,提出包括積極推動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加快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光明科學城、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等平臺載體,一體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快重大平臺建設,精心制定全面深化前海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和新一輪前海總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舉措。
此外,深圳還積極融入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以深汕特別合作區為例,經過幾番體制變遷后,2018年12月16日正式掛牌,納入深圳市“10+1”區管理體系,成了深圳的一個區。從臨時性、援助性的合作體制變化為長效性、可持續的管理體制,從過去的直接給錢給物到合作建立產業園區,再到合作建設一座城市,為區域協調發展探出一條新路。深圳提出,將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規劃先行、創新體制機制,聚焦產業,把合作區規劃好建設好發展好,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十八大以來深圳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大事記
2013年4月,《深圳市近期建設與土地利用規劃2013年度實施計劃》出臺。《計劃》以保障發展重點、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特區一體化等為編制原則,重點推進前海合作區、后海片區、深圳灣-留仙洞-大學城、龍華新城、華為科技新城、大空港片區、龍崗中心區、光明新城、坪山新城和國際低碳城等十個戰略發展地區建設。
2013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建設三年實施計劃(2013-2015年)》出臺,提出繼續支持原特區外加快提升城市軟硬件建設水平,并指出未來3年是實現特區一體化根本改觀目標的關鍵時期。
2014年9月,深圳外環高速公路進入開工建設階段。該項目西起沿江高速,東至鹽壩高速,全長93.2公里,連通深圳東西,串起沿江、廣深等10條高速,建成后成為深圳市最長高速公路,有利于加快特區一體化進程,促進珠三角區域一體化。
2016年初,深圳提出實施城市東進戰略,提出要打造龍崗、坪山中心,就是要發揮交通的先導作用,打通連接東部、輻射粵東的戰略通道,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均衡分布,建設以西部中心功能協同、交相呼應的東部中心。
2017年7月,深圳啟動“大前海”規劃編制,推動“大前海”灣區協調聯動發展。
2018年1月,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九大戰略任務”,其中之一是“要堅定不移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全面實現特區一體化,攜手周邊城市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2019年初,深圳首次細化了“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發展戰略各個方向的重大發展項目:往東重點建設大運新城、坪山中心區;往西重點建設空港新城、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往南重點建設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往北重點建設光明、觀瀾;中部重點建設福田中心區、香蜜湖國際金融街、深圳北站、坂雪崗科技城等。
2020年2月,《求是》雜志刊發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署名文章《深圳在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文章提出深圳將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加快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協調發展,向東連接我省沿海經濟帶東翼及東南沿海地區,向西連接沿海經濟帶西翼及西南地區,向南連接港澳,向北連接北部生態發展區及中南地區,全面加強交通、產業、平臺、民生等各方面聯動合作,進一步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更好發揮輻射引領作用,當好“發動機”和“動力源”,攜手共繪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新畫卷。
深圳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大事記
2016年初,深圳提出實施城市東進戰略,提出要打造龍崗、坪山中心,就是要發揮交通的先導作用,打通連接東部、輻射粵東的戰略通道,促進各類要素、資源均衡分布,建設與西部中心功能協同、交相呼應的東部中心。
2018年1月,深圳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九大戰略任務”,其中之一是“要堅定不移構建更加均衡更有輻射力的大都市圈”,落實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東進、西協、南聯、北拓、中優”戰略,全面實現特區一體化,攜手周邊城市共建世界級大都市圈。
2020年2月,《求是》雜志刊發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署名文章《深圳在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文章提出深圳將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加快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協調發展,向東連接我省沿海經濟帶東翼及東南沿海地區,向西連接沿海經濟帶西翼及西南地區,向南連接港澳,向北連接北部生態發展區及中南地區,全面加強交通、產業、平臺、民生等各方面聯動合作。
深圳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簡史
198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建立,面積327.5平方公里。一道被人們稱為“二線”的特區管理線將“關內”和“關外”區分開來。
2004年12月31日,寶安、龍崗兩個原特區外大區完成城市化轉制工作任務。深圳全面結束農村建制歷史。
2007年8月,為加強區域產業與城市、經濟社會的綜合開發,促進全市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光明產業園的基礎上,建立光明新區。這是深圳市設立的第一個功能新區。
2009年6月底,為推進以大工業區為中心的坪山新城的統籌發展,促進全市區域協調發展,坪山新區在市大工業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標志著我市加快推進特區內外協調發展、加快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建設邁出了重要一步。
2010年7月1日,特區內外一體化正式啟動,深圳經濟特區范圍擴大至深圳全市,總面積擴容為1997平方公里。深圳迎來城市化、現代化、國際化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
2011年12月底,龍華新區、大鵬新區先后掛牌成立,對深圳加快特區一體化、城市組團化發展,提升城市和社會管理精細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1月,龍華區、坪山區正式成立,雙雙由新區升格為行政區,這是推進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實現新的跨越發展的重大體制創新。
2018年9月,光明區掛牌。這是推進特區高質量一體化建設的新起點,也是深圳更好發揮對外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起點。
2018年12月,深汕特別合作區揭牌,以深圳第“10+1”區的身份全新亮相。